在設計之初我們就確定了以玻璃幕景觀區域為設計的切入點,利用原有的下沉空間把餐廳設計成一個微縮小劇場,以玻璃幕區域為最低點向內部空間依次抬高,并形成三個劇場式臺階,那麼在不同高度上就餐的人們就能更好的欣賞到三環美景,其他的剩馀空間較為私密正好作為包間使用同時也提高了零散空間的使用效率。
在材料使用方面主要運用了原木為主的自然材質,并利用最為原始的搭建手法制造出豐富的空間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餐廳的外立面設計,原來的紅線是半弧形曲線,如果按照原來的形狀立面效果勢必被平面化,也不能與內部空間有機結合,所以我們以退為進把弧線轉化成折線,這樣一來就能讓原本平淡的立面變得多變且負有韻律感,同時利用時空轉化關系延長了外立面的長度無形中增加了餐廳的展示面。
當然,在施工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地面水磨石與銅板密度存在差異造成了地面發黑和平整度不夠。還有原木的尺寸加工與現場尺寸不吻合造成安裝困難。
再有天花造型遮擋了消防噴淋等等諸多問題。當然有時候現場出現的問題是難以預見的,但這也是設計的魅力所在,現場的突發事件更能讓我們增長臨時處理問題的能力,更能增長我們的設計熱情,對于我們每一個項目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每一個案例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與設計我們永遠在路上。